English

建立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模式

——来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报告
2000-11-3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

尊敬的患者:为帮助您真正摆脱以往看病总是被“分配”给某位医生诊治的传统就医形式所带来的不便,我院推出了“患者自选满意医生”的改革举措,我们保证您将在我院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……

从1998年9月1日开始,每一位到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患者,都会收到这样一封信。从那时起,这家医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病人选医生。

把选择权交给病人

46岁的肝胆外科专家杜智博士是“病人选医生”的首创者。回顾当初推出这一改革举措的初衷,他感慨道:“这是逼上梁山!”

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始建于1956年,是以治疗肝胆疾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。在计划经济时期,该院医疗工作量始终处于市级综合性医院前列。但自1994年以来,各项医疗指标逐年下降,1998年1至8月份,平均住院率仅为56.4%,跌至历史最低点。这一年的4月,杜智受任于危难之际,出任院长。面对医院人心散、管理难、效益差的窘境,他的心里沉甸甸的。

一件产品的好坏,要靠市场来检验;而一名医生的优劣,病人是最权威的裁判。循着这一思路,杜智豁然开朗:消费者买东西可以到商店里挑选,病人到医院看病为何不能自主选择医生呢?经过酝酿,“以医生为主导、由病人选医生”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,于1998年9月1日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正式实行。

医患双方均受益

为了确保“病人选医生”的顺利实施,该院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。全院各岗位均采取了量化考核尾数淘汰制,对每一位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记分,凡分数排在最后的各类人员都要收到医院发出的《警示通知书》,受到“黄牌警告”,限期整改。多次考核都在尾数的,将被责令转岗或下岗。

医院还相继出台了“医生选护士、麻醉”、“医务人员选后勤工人”等覆盖全院护理部、医技科室、后勤部门、研究所等方面的改革措施。

“病人选医生”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选出了一个新天地,改革前后一年对比发现,该院各项业务指标呈现“五高两低”:门诊人次增加8.9%,出院人数增加51.6%,病床使用率增加21.l%,平均病床周转次数增加5.5次,业务收入增加35.9%,病人平均住院日减少1.4天,单病种住院费用平均减少了近200元。改革既方便了病人,也使医院的经济收入有较大增幅,1999年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职工的收入也得到相应提高。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医患双方都受益。

医院改革的切入点

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改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。据统计,到目前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600多家医院及卫生部门的领导率队到该院学习考察。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医院院长梁智斌在8月份先后3次带队到该院考察。他们学得认真细致,并于9月份迅速将这一做法“移植”过去。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帮助下,改革仅一个月,诊治病人的数量和医院收入即大幅攀升,创该院历史最好水平。

面对改革带来的新气象,杜智认为,不能望文生义地去理解“病人选医生”这项改革,它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“病人选医生”只是改革的最佳切入点。

新的用人机制、分配机制以其相对客观、公平被职工所接受,使医生有了荣誉感,更珍惜病人对自己的选择。内科主任医师周绍祥告诉记者:“过去是病人围着医生转,如今是医生围着病人转,病人真正成了医护人员的‘衣食父母’,医生们都有同一个目标:一定要靠自己的医疗服务留住病人。”

在门诊大厅,记者采访了一位正在认真选择医生的中年男子,他说:“我是慕名而来的。在这里看病,自己当家,谁的医术高、态度好、收费合理,就让谁治。不像有的医院,大夫对病人爱理不理的,给你个脸色也得忍着。现在好了,如果我对大夫不满意,就‘辞退’他。”“病人选医生”使医生的职业道德有了更强的约束力。“红包”不见了,“大处方”消失了,医疗服务投诉信访由过去的时有发生变为现在的偶然有之,有的月份还实现了“零投诉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